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你為什麼在這裡?

    今天下午和好久不見的蕭美人以及研究室的部分夥伴們,相約在德安百貨的星巴克見面、敘舊,感覺很好,雖然主辦人蕭美人遲到了(因為她中午參加國中同學的喜宴而delay了),加上星巴克已經客滿了,於是我們只好移駕到文化中心的咖啡館。

    於是蕭美人開始聊起近況,她在南科的工作似乎比剛進去時還要上手嚕,幾個星期前,在Facebook聽她述說在南科的工作壓力之大,讓她每天晚上睡不好,今天再聊起這個話題,才知道這工作給她的壓力,不僅讓她每天輾轉難眠,甚至讓她一個人深夜10點在南科火車站放聲大哭....等等,她在放聲大哭的同時,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麼辛苦是為了甚麼?」

    這和我之前在系辦讀的一本書「生命咖啡館」其實問的是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在這裡?」,書中作者因為下錯高速公路而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來到「你為什麼在這裡?」這間咖啡館,咖啡館裡的菜單背面寫著三個神秘的問題:「1.你為什麼在這裡?2.你害怕死亡嗎?3.你實現自我了嗎?」

    為什麼說蕭美人問自己的問題,和我在「生命咖啡館」書中提到的問題是一樣的?其實很簡單,答案就在於「初衷」,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選擇這條路?答案都只有一個「初衷」,因為你想快樂、因為你想過甚麼樣的生活,所以選擇這麼做。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要走甚麼路,要過怎樣的生活,但回歸到問題的原點:「你真的快樂嗎?」

    為什麼我要強調「真的」兩字?也許有些人汲汲營營只為了賺更多錢,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至少我聽過身邊的朋友們大多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也許以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搓小樣本,不足以代表母體),但由資本主義發展到現在來看,似乎「賺錢換取更好的生活」的確是大部份人的目標,但,現在的人們真的快樂嗎?

    當然賺錢這個目的沒有甚麼不好,但是如果你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那麼你得先問自己「更好的生活」定義是甚麼?賺更多的錢、買更多東西,為了滿足物質上的慾望,你得賺更多的錢來買更多東西(即便這些東西不是你真的需要的)?然後自己因為拼命賺錢而累垮了,那是你想享受的生活嗎?

    但從今天蕭美人跟我們聊天、分享生活近況時,看到她發自內心的笑,雖然仍會小抱怨說工作壓力還是很大,但依蕭美人挑戰自我的個性來看,我相信那晚在火車站放聲大哭不僅讓她宣洩壓力,也讓她找到屬於她的答案,才讓她突破了自我,成功完成了一次挑戰,也許我們都該學習蕭美人的精神!加油!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洪水氾濫好?還是細水長流好?

究竟?有幾個人可以抵擋眼前的利益而兼顧後代子孫的權益呢?

在這裡,我用洪水氾濫借指眼前的利益,為什麼?在台灣,我們有許多例子都是因為著眼於眼前的利益,而造成環境、生態上的破壞,台塑最近麻煩不斷,我必須感謝台塑為台灣帶來一定的經濟成長的價值,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同樣帶來了環境破壞的洪水。

太多時候,舉凡許多開發案,雖然有環評審查,卻往往都是「有條件通過」,然而如同許多人的疑問,誰來監督開發商是否遵照自己提出的條件執行呢?以國光石化案來說,究竟是國光石化開發後所帶來的價值高?還是守護台灣海洋生態的價值高?每個人的心理價值都不同,但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你賺了錢、退休後的理想是甚麼?可以自在的旅遊?可以到處欣賞郊外風光?瀏覽自然美景?

很遺憾的,一旦國光石化案通過並且開發、運行之後,是的!倘若你幸運成為員工、可以在裡面上班,賺了錢,很抱歉,很可能你退休後,有許多美麗的風光、自然美景都消失殆盡了,那麼你退休後的理想在哪?

再舉一個比較殘酷的例子,雪山隧道開通後,宜蘭有多少民宿業者倒閉了呢?大家一開始都認為雪山隧道開通後對於交通可以大大改善,以為可以有更多台北人去宜蘭玩,並且住在宜蘭。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雪隧開通後的確增加了交通的便利性,那麼,為什麼民宿業者叫苦連天?因為一天就可以來回台北、宜蘭了!為什麼要住下來?

有損失的還不只這些,原本北宜高線上的許多商家也都紛紛受影響而倒閉,那麼,真的有人受益了嗎?有的!那些台北都市人受益了,他們有更新鮮的魚貨可以吃了,那些銷魚貨給台北市的業者受益了,那其他人呢?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今天雪山隧道沒有開通,那麼嚮往田園景色、郊外風光的都市人可以留宿在宜蘭,宜蘭民宿業者可以和當地魚貨商合作,讓都市人可以吃到當季、當地的食物,不但環保、又具有特色,不是挺好嗎?得利者不再只有魚貨商,民宿業者也可以笑呵呵,不是嗎?

談到民宿,我對於台灣的民宿業真的感到無限感慨,為什麼要在清境農場上面打造瑞士風光?這是另一個洪水氾濫的危機所在,原本應該做為水土保持的林木被砍伐,變成抓地力、蓄水能力較差的草地,一旦大雨一來很容易就形成土石流。每每看日本的旅遊節目,他們的民宿強調的是當地、當季的旅行、食材以及當地的特色呀!難道台灣沒有特色嗎?非得要模仿瑞士?許多民宿都已經商業化、飯店化了,民宿不應該就是和屋主有所交流,可以聽屋主介紹、分享當地的一些歷史、文化故事以及體驗當地才有的特色不是嗎?如果只是睡一晚,享受幾星級的設備,那麼跟住飯店有甚麼差別?

我不是說經濟不好,而是人們應該思考的是,究竟你要快速的擷取當地的資源、迅速地榨光他,然後拍拍屁股走人,留下飽受摧殘的土地給子孫?還是要細水長流,讓生態維持一個平衡,讓後代子孫繼續可以享受自然資源給予的好處呢?

實在是今年有國光石化、美麗灣、灣寶、中科、台26線等等開發案引起討論,才讓我不禁感慨了起來,經濟、文明(目前認定的文明)有他一定給予正面的價值,但是請不要忽略了環境成本,不要忽略了環境、生態以及文化破壞後,有可能是無法再恢復的(幾乎是不可能恢復)!

所以,如果你是開發業者、或是廠商、商人等等都好,請你在下決定之前,冷靜地思考,究竟要著眼於眼前的利益?還是要好好地細水長流?未來子孫能不能有美好的自然風光、生態可以共享,決定權不應該只讓這些少數人來決定,不是嗎?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疼惜海岸線 環團抗議美麗海灣被BOT

仍記得在無名的部落格有發表過一篇文章「如果帶頭作亂的是政府呢?」大埔土地徵收案、中科三期、美麗灣等事件,不都是地方政府或主管機關帶頭違法亂紀嗎?

美麗灣開發案,一開始申請的開發執照為0.99公頃,避掉1公頃以下免環評的漏洞,並且聲稱當時申請時,「原住民基本法」尚未通過,因此當時並不適用,然而,為什麼原本好山好水的公共財,卻可以變為私人企業的財產?原本當地居民可以花約50元就可以進海水浴場,變成財團的私人財產後卻要多花個上百、上千元?

但過分的還在後頭,原本以為開發面積只有一開始申請執照的0.99公頃,誰知道居然還有第二期、第三期,開發面積早超過當時申請的面積了,台東縣政府卻無視!業者雖然自動提出環評,但第一審已經敗訴了,為什麼還可以繼續動工?台東縣政府還發予開發執照!?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卻辯稱:「環評只是第一審敗訴,尚未三審定讞...」真是讓人傻眼...也就是說如果我是犯人,但尚未三審定讞,我就可以繼續犯法嚕?

即便是如此,那麼美麗灣開發案的第二期、第三期申請開發的時間,原住民基本法也已經公布了吧?為什麼沒有經過原主民同意就可以開發?雖說環評官司尚未三審定讞,那麼原住民基本法的部分呢?怎麼可以就此避掉?

還記得海角七號的台詞:「山也BOT、土地BOT,現在連海也要BOT!」這真是諷刺,原本屬於台東居民、原住民,甚至全台灣人民可共享的海灣,卻要變成私人財產!憑甚麼?資本主義已經扭曲成這樣了嗎?簡單一句:為了發展當地觀光、刺激經濟?

強烈建議環評法應該以LCA的觀點去評估,而有些人企圖以經濟的觀點欺瞞居民,企圖套上有經濟價值的幌子,但不要忘了!他們並未將環境成本考量進去!也應該再以生態效益的觀點去評估,除了考量環境,也將經濟的觀點一併考慮,才不致過於主觀。

目前台灣、不!應該說世界各國,在存在瑕疵的資本主義下,環境、生態的價值都被過分地廉價化,財團可以廉價的購買、使用及破壞,那請問,留下的污染、回不來的美好環境、生態要由誰來買單?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用太鼓串起每個人的心

今天中午飯後,無意間看到了日本節目「熱血應援團」,故事是由三個即將參加日本全國青少年太鼓大賽的國中生,寫信向該節目要求援助,於是節目便安排三名國中生和某位大師以及大師的實習生們共同學習,一開始大師要他們先表演一段,大師看完表演過後便說:「你們三人的心志沒有一致,心志不一致,鼓聲是無法一致的」。

大師指出三人的缺點便是彼此之間無法彼此信賴,於是三人便開始展開苦訓,最難的便是如何使三人的心志達到一致的境界,於是在驗收成果的前一天晚上,三人終於說出六年來沒有和對方說出口的話,彼此真心交流,互說出對方的缺點,這點是非常困難的!有幾個人可以完全接那對方指出你的缺點,並且虛心接受、改進?

三人經過真心的交流、意見交換、建立起信賴感、真正的默契後,終於來到驗收成果這天,三人演出了前所未有精湛的太鼓,大師看到中途時便落下感動的淚水,其他實習生們也有些人落下了感動的眼淚,是的,三人一致的心志、一致的鼓聲打動了他們的心。

為什麼我會說,有幾個人可以完全接受對方指出自己的缺點?並且須心的接受及改進?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缺點,要如何判斷對方究竟是不是真心的和你交心?還是只是想借助你的力量,很簡單,當對方一直都是阿諛奉承說你很厲害、很棒,卻從未指出你的缺點時,你就該警惕了,小心自己不要淪為被利用的對象!

我很喜歡阿凡達女主角初遇男主角時說過的一句話:「自滿的人如何接受教導、學習?」很遺憾的,我必須承認我待過的團隊裡,存在過這樣的人,也存在過只想扒著他人、借助他人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事,也存在過已經指出他的缺點、給予建議,但卻仍舊自我,造成了其他人的困擾,自己也無所進步,甚至也失去了人們對他的信任...

當遇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把責任推掉,太多時候都是把問題怪罪在別人身上,太少時間在反省自己是不是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

就在大師擦乾感動的淚水後,大師說了一句話:「因為你們願意改變,所以成功了」

你,有改變的勇氣嗎?

墨國:全球暖化真實存在!

 更新日期:2010/09/30 11:35 陳禹安
(法新社墨西哥市29日電) 墨西哥總統卡德隆(Felipe Calderon)今天表示,墨西哥近期發生的暴風雨和水災,突顯全球極需簽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溫室氣體被認定是造成氣候改變的主因。
卡德隆在能源論壇上表示,即將在墨西哥坎肯(Cancun )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讓所有參與國「緊急注意」此議題。
他表示,各國領導者只需「來墨西哥看看因洪水和暴風雨襲擊,而喪失一切或部分家園的人」,就會了解事態的嚴重性。
5月開始的豪雨季造成墨西哥全國至少96死,81萬人無家可歸。墨西哥奇亞帕斯省(Chiapas)本週發生土石流,造成至少16死,是最近的1宗死亡災害事件。
卡德隆說:「對墨西哥來說,全球暖化是真實存在的。」
他說:「身為開發中國家的我們,若把採取行動的責任推卸給已開發國家,就會讓富裕國家有藉口不做任何事情。」(譯者:中央社陳禹安)
自從有全球暖化一詞出現後,一直有人認為全球暖化是不存在的,是地球有史以來便存在的一個週期現象罷了,那麼...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
我想請問那些否認全球暖化存在的人們,在地球的歷史中,是否存在200年內地球溫度急遽升高的現象呢?要怎麼否認人類文明與全球溫度升高的關聯性呢?也就是說,要如何證明兩者是脫鉤關係?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全球暖化是否存在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氣候變遷,我認為有一個最不可否認的真相,那就是台灣、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去年台灣的88水災、今年的919水災,甚至只是個東北季風就讓基隆、台北淹水,以及大陸的洪災等等...
我們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爭辯全球暖化是否存在,而應該想辦法解決眼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災害及影響,思考如何預防或減緩全球極端氣候這個大難題!

夠了!經濟!

    目前的資本主義是有瑕疵的,讓大企業們可以為所欲為的破壞環境,我很痛心友達居然可以如此枉顧台灣的環境,身為一個跨國企業,以踐踏台灣土地之姿進軍國際,真是台灣之恥!

    從苗栗大埔、中科三期、國光石化等事件,政府急著想要通過環評(有條件通過),只想兌現當初選舉所開的承諾,但請不要忘了你們當初的政策方向之一就是節能減碳!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科學園區嗎?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建設嗎?

    在大學期間,當時吵得沸沸揚揚的蘇花高事件引起關注,去看了某雜誌的封面故事「大建設、大崩壞」,凡是開發案,無不破壞環境的!只因目前的資本主義有所瑕疵,這些企業肥貓們可以免費的、大肆地破壞環境獲取利益,而且還有環保署的環評背書、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呢!

    原本想說看完「東西的故事」一書再來分享有關於書裡面的理念,但近來太多事件讓人覺得很灰心,難道,經濟真的可以取代一切嗎?人類到底在想些甚麼啊?地球就這麼一個,環境被破壞得無法讓人類生存時,錢還可以幹嘛?或許有些人要說:到時我們已經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了。

    是呀,是有那個可能性,但!有可能把全球60幾億人口都移民過去嗎?一定又是有錢人的權利!喔,又是有錢人!請不要忘了,這些人破壞了環境又有錢賺,這麼有投資報酬率的生意誰不做啊?反正有政府背書嘛!反正經濟至上嘛!

    政府目前最應該做的事情,不應該是再鼓勵企業開發、設廠、投資等等,而應該是盡快將環境、社會等外部成本內部化!環境是公共財,是由人民共享的,為什麼企業可以免費的說開發就開發?為什麼政府可以說徵收土地就徵收?節能減碳?試問,有將開發過程所投入的能源、資源,以及破壞掉的林木等可以固碳植物破壞掉的部分給計算進去嗎?如果將這些碳、外部成本給內部化,試問,這項投資真的賺錢嗎?

    政府也應該盡快修正環評法、土地徵收條例等法案,環境影響評估不應該淪為企業投資開發的背書工具,而是應該真正地站在環境的立場,將人民應該知道的真相一一揭發才是!

    為了錢,被扭曲的了還有媒體,媒體為了賺錢,只播報他們認為有話題性的八卦、政治新聞,然而,人民不知道這些八卦及某些沒營養的政治新聞,難道就活不下去了嗎?人民應該知道和自己切身相關的新聞才對!為了錢,政治也被扭曲了,有幾個政治人物是真的想為台灣這片土地發聲?付出?「公家機關是鐵飯碗啊~」、「只要選上了就穩賺的了呀~」,只要扯到錢,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扭曲。

    所以我說:「夠了!經濟!」,台灣人曾經錢淹腳目,但不應該為了錢而盲目!有遠比賺錢還更重要的事呀!那就是我們的家─台灣這片土地、地球這個唯一的家!之前我們都只想著怎麼賺錢,現在你應該停下腳步想一想,在你賺錢的背後,是不是隱藏了環境遭受破壞的真相?是不是從某些所謂落後國家壓榨來的?

    人類是否可以永續生存,就等著人類是不是可以真的意識到環境遠比經濟更加重要。